第三百零七章:诏令抵达杨府,无奈的白衍(6K)(2/5)

其中在后面,说起与扈参一起出去游玩的经历,杨溥善满脸喜悦,而提及白衍的时候,时而激动,时而又有些害怕。

许久后。

听完整个过程的杨端和,看着怀中的小孙儿杨溥善。

“这件事情过后,伱便去见你大伯一面!”

杨端和转过头,对着杨彦嘱咐道。

论私心,杨端和是不太赞同杨彦与白衍走得太近,特别是这时候的白衍,方才灭赵归来,并且在雁门大开杀戒。

眼下与白衍走得近。

相当于告诉世人,杨彦与白衍,站在一起。

如此以来,杨彦也会被白衍牵连,定会被不少人暗中记恨。

但杨端和同样清楚,此前长子杨彦在阏与急功利切,不仅负伤,更是差点闯下大祸,幸得白衍相救。

这份救命之恩!

杨彦无论如何都要还,别说白衍得罪无数人,就是明日白衍要被处斩,杨彦今日都要想办法去救人。

若是贪生怕死,若是忘恩负义,就算杨彦能活着,那日后别说会被天下人如何看待,就是秦国朝堂与那些权贵士族,也无人再看得起杨彦。

“彦清楚!父亲放心!”

杨彦听到父亲的话,拱手应道。

看着父亲,杨彦清楚父亲方才嘱咐的含义,他们这支杨氏来自赵国,祖上是晋国大臣杨,后分支下来,在赵孝成王时期,他们这支来到秦国后生根,如今大伯杨宪是秦国大臣,父亲杨端和更是秦国大将。

与白氏结交后,不管结果如何,杨彦毕竟都是杨氏之人。

白衍对他有救命之恩,父亲年事已高,固然并不在意,

但大伯哪里,还是要知会一声。

“若是没有颍川之事,那该多好!”

杨彦看着父亲怀中的杨溥善,轻声说道,

先是大伯辞官,后面虽然再度为官,但明显比不上从前,而对杨氏最致命的,还是颍川之事。

若没有颍川变故,身为秦国老臣大将的父亲,王上定会信任父亲,继续重用父亲,而父亲也完全能支撑起杨氏。

若是如此,他当初在阏与,也不会立功心切,最终差点害了杨氏。

“这个无需多虑,等你与白衍结交之后,你与杨熊,白衍不会坐视你们被弃用!”

杨端和听到长子的感慨,不在意的说道。

杨彦与白衍,有利有弊,弊端便是会得罪士族,但好处也很明显,只要杨氏与白氏交好,即使没有他杨端和,如今有权有势,坐镇一方的白衍,也会帮助杨氏。

这也是方才为何看着自己的孙子,杨端和最终转头嘱咐杨彦去见杨宪的原因。

只要杨氏后代在朝堂内有靠山,不管是眼前的杨溥善,还是其他孙儿孙女,甚至是百年后,只要日后杨氏出一个有才之人,都会有资格再度让家族兴起。

凭借祖上的资历过往,以及家族的人脉,再度被重用。

书房内。

杨端和与杨彦,父子两人小声交谈着。

然而就在这时候,突然书房外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听到动静,不管是杨端和还是杨彦,都急忙转头看去,不知道发生何事。

随后父子二人互相对视一眼。

要知道如今已经将近夜深,这是又有何事?

“将军,王宫传来王召!”

一名仆人突然急匆匆的来到书房,对着杨端和拱手说道。

闻言。

不管是杨端和还是杨彦,解释一愣。

王召!!

这时候怎么会有王召?

杨彦眉头微皱,眼中浮现一丝担忧,父亲从赵地归来之后,就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如今王上大半夜的又传令急召。

想到这里。

杨彦的手都忍不住,微微颤抖一下,心中浮现一丝害怕。

虽然感觉不太可能,虽然知晓王上不是那种昏君,但毕竟事关父亲,杨彦是人,还是忍不住担心,担心那卷王召,会是他最害怕的命令。

“溥善,你先去睡觉,祖父与你父亲有要事,听话!”

杨彦听到父亲的声音,转过头,看向哄着杨溥善的父亲,眉宇间忍不住的担忧。

“嗯!溥善这便去睡!”

小小年纪的杨溥善,听到杨端和的话,无忧无虑的转过身,小跑着离开书房,外面有等候的侍女,他并不担心天黑。

杨端和望着孙儿离开书房后,这才起身,苍老的脸颊上,方才慈爱的笑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这是一代老将的自信,随后跟着仆人,朝着书房外走去。

杨彦连忙跟在身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