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抵达咸阳(3/5)

荆轲心中其实十分复杂,起初对于白衍的印象,一直都在传闻之中,从上郡高奴的铁血手腕,以及后面秦赵交战与李牧一战,再到后面雷厉风行的处理所有犯事的赵地士族。

一直以来,在荆轲心里,对于白衍的感觉都是冷漠、喜好杀戮的秦国将领。

正如同传言之中,那些儒士、士人对白衍的评判那般,荆轲心里,也对白衍抱有厌恶之情,在燕国时便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这也是为何在公子丹开口之后,他毫不犹豫的便答应为公子丹杀死白衍。

然而此行一路上,在接触白衍之后,荆轲对于白衍的感官,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

从途径雁门那些城邑,看到的一幕幕,映入荆轲眼帘的是,比起那些自诩爱护百姓的赵地势力、士人,雁门的百姓才是实实在在的休养生息,百姓劳作,能解决温饱。

当初途径代地,见到的路边食不果腹的百姓,村子十室九空的场景,以及路边枯尸、骨瘦如柴的百姓一脸麻木绝望的模样。

这些是荆轲进入雁门后,从未见过的。

荆轲也是进入雁门后,才逐渐明白,为何代地前往雁门的路上,他总是看到百姓宁愿冒着会死的风险,也要偷偷迁徙去雁门。

而后面一路从雁门赶来咸阳。

荆轲见过年纪轻轻的白衍,带着秦骑去高奴祭拜,也见过在函谷关的城墙上,与黄昏下,白衍对待普通士卒时,那君子之风的模样。

这些,都比荆轲见过的那些士人,更为有情有义,更为君子。

也让荆轲清楚,那些流传甚广,以及在燕国对白衍的传言,到底有多荒谬。

扪心自问。

出身游侠,游历过天下的荆轲,若非答应过公子丹,若非清楚白衍对燕国的威胁,实在太大,他实在不愿意刺杀这么一个君子。

可惜。

人有忠义之心。

荆轲答应过公子丹,也不愿意辜负燕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