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那个妖妇(1/5)

夜色深沉,玉龙苑西院书房。

李绚平静的站在窗前,冷风吹来,他毫不在意,目光直直的望着头顶的新月。

新月如钩,从阴云中闪出,然后落在了玉龙苑,落在了李绚身上,也落到了他身后的书房桌案上一本秘本之上。

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隐太子妃郑观音的母族。

冷风吹过,书页翻动,无数的名字闪现。

李绚轻叹一声,转过身,走回到桌案之上。

手轻轻翻动,书页已经落到了郑观音那一支的页面上。

隐太子妃郑观音,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三房。

他们这一脉自郑洞林起,便有郑道邕,郑道玉,郑诚,郑谌,郑善果,郑继伯等一干族人,多为刺史,都督,太守,大将军之职。

同安襄公郑仁泰,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五房。

他们这一脉除了郑仁泰以外,其先祖多为参军司马之职,只有高祖郑景,为北齐金紫光禄大夫、阳平太守、荥阳郡公。

之后越来越差。

甚至到了武德年间,荥阳郡公爵位已为郑观音堂叔郑善果继承。

故而郑仁泰即便是身为太宗皇帝玄武门功臣,最终也不过是被封为同安郡公。

……

李绚看着书册详细记载的荥阳郑氏族谱副本,不由得摇摇头。

这本副本,是李绚从皇帝显庆年间编修的《姓氏录》当中弄出来的。

《姓氏录》的前身,是太宗皇帝贞观时期的《氏族志》,到了本朝,在武后的建议下,重修了《氏族志》,并且改名《姓氏录》。

这其中,很是将一些世家豪族的底细,展现在众人眼前。

不过相比于其他士族的高歌猛进,荥阳郑氏,却是江河日下。

尤其郑观音一脉,自从隐太子事后,更是受创极重。

郑观音之父郑继伯,以括州刺史,在玄武门事变不久后病故。

郑观音堂叔郑善果,在武德年间,任太子左庶子,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玄武门事变后,外放岐州刺史,江州刺史,贞观三年,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