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陆海空火力;突破!(3/4)

“砰!砰!”

四发80㎜烟幕弹的落点不一,大致是纵向十几米的间隔。

如此接连三轮,抵抗军的阵地侧翼出现了一道灰白色的烟墙,它由十二发烟幕弹所释放的烟雾团构成,长约一百五十米、宽十几米,直接切断了敌军阵地的右边,让其它地方的敌军难以察觉那儿的情况。

同时,四辆两栖坦克和六十几人组成的分队大胆出击,突破了当面之敌的阻击,迅速而又果决地挺进了二百米之遥。

他们随即在原地构筑工事,亦或是直接借用现成的弹坑作为掩体,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肋骨间被人扎了一根钉子?换谁都不乐意。

藤原义春中佐赶忙指令迫击炮压制这些直插进来的明军,并调动一个中队的预备队向其发动反击。

当日本人的注意力被这个分队所吸引时,位于正面的主力已经从刚上岸时突遭阻击的混乱恢复如初,步兵们发起冲击,坦克们原地不动。

这种境况下的坦克扮演着披甲的弓箭手的角色,而非具装骑兵。

陆战一团三营的数百官兵微微向两翼拓宽了阵线,然后迎着扑面而来的火力交替掩护跃进。

虽然是同一时期,但奋勇守土军的形象却和后世影视剧展现的样子相差甚多——头戴的钢盔是英式的锅盖样式的MkI汤米盔、而非九〇式钢盔;所使用的轻机枪是刘易斯或麦德森、而非十一年式歪把子;重机枪也不是弹板供弹的九二式鸡脖子、而是帆布弹带供弹的水冷维克斯。

缺少反坦克直射火力的他们面对这样的攻势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己方的机枪火力点一旦开火就会被明军坦克攻击,一字排开于战线上的十几辆三五式浮游战车就好像十几座移动碉堡。

所以抵抗军只能寄希望于近接作战时能扳回一城。

因为机枪火力点几乎都被压制,仅凭步枪几乎不可能阻止明军士兵们的冲击,几十秒的工夫,那些交替掩护前进的明军步兵们就已经冲入了前沿阵地。

虽然大明的工业化程度排不进列强第一梯队,但步兵单位装备的自动火力之丰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在至昌三十六年修订的陆军编制表上,每个队的本部都预备有十支三四式冲锋枪和十支二十式自动枪,有需要时可自行分配使用,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班都能额外获得两支自动武器。

以大战后期的视角来看,这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如今还只是三八年,英军甚至都尚未装备制式的冲锋枪。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自动武器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近接作战时哪一方会更占优势。

发起反击的数百抵抗军与冲入阵地的明军混战在一起,手榴弹爆炸的轰响和惨嚎声此起彼伏。

因激战而衣衫褴褛的抵抗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发起白刃冲锋,高呼着“日本万歲”或“大和族万歲”,不过恰恰没有“天闹黑卡板载”。

矮个子、罗圈腿的抵抗军却拿着与其身材不符的修长的栓动步枪,这在陆战一团官兵们看来颇为滑稽。

一发发×20㎜手枪弹和.351温彻斯特步枪弹劈头盖脸的喷射而出,被撂倒的日本人扑倒在地,亦或是从上边摔进战壕。

没有耗费多大工夫,藤原支队的反击就被粉碎了。

在侧翼,那支由四辆坦克和几十名步兵组成的分队依然稳稳扎在原地,向他们反击的一个中队徒劳无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