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咸宁:她的道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2/5)

由两江总督贬谪为户部侍郎的沈邡,眉头微皱,目光冷意闪烁,看向那蟒服少年,心头不由响起阵阵冷笑。

纵然新政能成,卫国公也要得罪他身后这些江南的官员士绅。

彼等哪一个不是有子弟在江南置产营田?良田千顷,阡陌纵横?

此刻,周围金陵的官员除沈邡之外,还有户部尚书谭节,吏部尚书董崇学,吏部侍郎吴鹤飞、应元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邝春,工部尚书严茂,兵部尚书解岳等一群高级官员,都是看向那少年,有的倒不是头一次见到贾珩,有的则是头一次见。

事实上,除了户部和兵部还管着一些事务,南京六部的官员大多数是养老赋闲的状态,有不少是隆治一朝的旧臣。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官僚阶层,新政要绕开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

一旦地方上发生流血冲突,彼等定然大做文章,攻讦新政为恶政。

现在,帝婿身份的贾珩直接奔着这些人施压,威逼利诱,反而能将新政推行造成的损害最小化。

因为......都是要脸的人!

没有到你死我活的时候,顶多是发几句牢骚,想要论堆儿、耍赖,神京中枢的内阁群臣乃至天子都可能下旨申斥,影响自家子弟的仕途。

确定要为了每年多缴的一些赋税,影响自家子弟仕途?

既然都有软肋,那就砸不烂瓶瓶罐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就像买了烂尾楼的某群体,只能忍气吞声,甚至都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各种渠道发声。

而杜家家主杜万倒没有来,其子杜佑倒是领着几個扈从在一众致仕士绅之列,打量着那谈笑风生的少年。

贾珩这边儿已经与袁图等人寒暄而毕,众人浩浩荡荡地向着金陵城而去,风雨在天穹上纷纷扬扬飘将下来。

而身后船只则在一辆辆马车的安排下,前往金陵城中的宁国府。

酒楼之中--

南京的官员围拢着一张张桌子落座下来,多是偷偷打量着那少年,暗暗观察。

袁图道:“去岁,女真虏王鼓噪海寇,大乱江南,得亏卫国公力挽狂澜,否则金陵还有一场浩劫,而后卫国公又去了北方迎敌东虏,那时老夫就与严大人说,卫国公此去定然马到功成,威震大漠,果然,卫国公去了北疆之后,大获全胜,执虏酋而还,献捷于太庙,我等隆治旧臣,闻之无不泪湿衣襟,喜极而泣。”

贾珩道:“袁老先生过誉了。”

众人这时候也都纷纷恭维着,大抵是少年俊彦,国之干城之类的恭维之语。

在座诸人只字不提新政,更多还是观察那蟒服少年的态度。

直到南京吏部尚书董崇学,低声说道:“卫国公所提四条新政,更是高屋建瓴,我等积年老宦闻之都佩服不已。”

此言一出,众人都看向那蟒服少年,想听其人会说些什么。

贾珩沉吟片刻,道:“一条鞭法,火耗归公等新政都是知民生之苦,缓解厄难的善政,但江苏常州府出了这样骇人听闻之事,圣上闻之颇为震怒,有不识大体之人,深受国恩,却为一己私利借此攻讦新政!”

在场众人闻听那少年疾言厉色之语,心头莫不凛然。

其实在场的都是南京城的高阶官员,科道言官都没有资格过来凑这个热闹,但也有一两位曾经上疏指责新政的官员面色就有些不好看。

贾珩道:“诸位都是智谋之士,当知四条新政对我大汉社稷的裨益,既是良法善策,为何在常州府造成那样事来?”

在场官员一片鸦雀无声。

贾珩看向一旁的袁图,说道:“袁老先生博学通今,以为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如何?”

袁图被那少年的目光盯着,道:“一条鞭法诚为良法不错,但也不可操持过急,尤其清丈田亩一事,地方省府州县都有鱼鳞册,以之为准,一条鞭法仍可试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