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殿州惊涛 47、知府大人的话儿说不出口(2/2)

“知府哪里知道?这几天都是将军大人和通判大人忙进忙出安抚百姓呢!”

有人说:“将军和倭寇搏杀,挂了彩;通判大人也吐血病了。他们是带着伤病四处奔走,安抚百姓!”

还有人嗤笑道:“听说知府大人吓得在床上哆嗦了两天!还吃了安魂压惊药!”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人们用异样的眼光审视着陶敏和陶荣。父子俩如坐针毡,忐忑不安。

苏瑞尚、刘希等人看着陶敏不做声。

陶荣急了,吭哧了一声提醒陶敏。陶敏这才回过神,迷茫地望着刘奇。

刘奇一笑道:“知府大人,请问这次倭寇劫掠殿州,伤亡情况如何?府衙又是如何安抚百姓的?”

陶敏回过神来,厚颜无耻地道:“本府身体不适,此事本府已经交代给通判大人全权负责了。刘大人,你怎么没有及时向本府禀报呢?”

苏瑞尚等人心里咒骂他老奸巨猾卑鄙无耻。陈度心想,这陶敏还真是不容小觑,一句话不仅甩了锅,还抢夺了苏瑞尚、刘希等人的功劳,顺便还给刘希栽了赃!

刘希到底纯正,当即介绍了伤亡情况和安抚情况。

当刘希说到每位亡者府衙发放恤银十五两时,陶敏忍不住道:“咦,我怎么不知道这件事情?刘大人这是自作主张啊!”

刘希气血翻滚,心口隐隐作痛。

苏瑞尚赶紧上前,握住刘希的手,道:“是我跟通判大人商议,按照之前的先例定下这抚恤的条陈。”一力承担了责任。

陶敏眼睛一眨,笑道:“我是说,先例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今年我陶敏来殿州走马上任,情况自是不同!又是临近年关,我看,恤银就提高到二十两吧!”

苏瑞尚和刘希听了,难以置信,当即张大了嘴巴。

因为大成王朝早有规定,士兵殉国,恤银就只有十五两。以前殿州倭乱死者比照这个标准已经是有点超格了,但是也勉强说得过去,毕竟百姓死于国难,超格就超格吧。可如今,陶敏张口就擅自把恤银提升到二十两,甚至超越了国家对阵亡士兵的抚恤标准,这让全国的殉国士兵和家属情何以堪?更憋气地是,还不能在大堂上和百姓解说!

陈度心一沉。陶敏这是既打了苏瑞尚和刘希等人的嘴巴,又拿公帑邀买了人心!还真是一箭双雕!可问题是,陶敏担任过一府主官,难道他不知道朝廷有关抚恤的规章?此举不是将皇上和朝廷放在火上烤吗?换言之,这是在藐视皇上!

刘希又觉得心里一滞。苏瑞尚还是紧紧握着他的手,摇摇头,道:“是我跟刘大人考虑不周!不过……”他盯着陶敏道:“当时,本将军手臂受伤,通判大人吐血,所以我们在安抚百姓时,身体伤痛扰了我们的心智,力有不逮,自然没有知府大人考虑周全!请知府大人见谅!不过呢,若是知府大人当时不是身在幕后,而是能够亲力亲为,亲自带领大家去安慰、抚恤百姓,定是不会出现如此低等的疏漏,给殿州百姓造成困扰了!”他说着,一边在重要之处强调了语气。

苏瑞尚的话语处处机锋,已是与陶敏斗了几个回合!

苏澜微微一笑。这个爹爹不仅刚烈,而且多智。她越来越满意,越来越喜欢!

刘奇也是神助攻,赶紧道:“那我们在审案之后赶紧告示全城百姓。两位师爷,退堂之后,你们不妨再辛苦一趟,写下告示,到处张贴,对了,千万不要忘记盖上知府大人的大印!”

陈度“噗嗤”一下笑出了声。苏澜也牵了牵嘴角。

提到告示,陶敏和陶荣觉得眼睛又是一黑。

百姓议论纷纷。都道,知府既是如此慷慨,为什么不亲临安抚百姓,非要到这府衙上面来卖好?

听着议论,陶敏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滋味太多反倒不是滋味。一帮刁民,不感恩却辜恩,真是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这时,刘奇道:“有请回凤楼老板凤恒和涂云甲二位原告上堂。因为二位的亲人被倭寇杀害,悲伤至极,体力不支。我提议为这两位原告端上座椅。请问府台大人,可准?”

陶敏还在那里愣怔呢,刘希赶紧道:“那是当然。衙役,端两把椅子上来!”

众人纷纷议论,还是通判大人父子心善,知府陶敏只会收买人心,心却不诚,没有一点人情味!

只听刘奇道:“请二位坐着说话就行。府衙书吏涂云甲,请你介绍一下你家米铺伙计,也就是倭寇朱大郎的情况吧。”

涂云甲道:“回公子。七年前,也就是我可怜的二丫头出生那一年,也是一个腊月天。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来我家门前乞讨,说是铭城人士,家里遭了水灾,全家人或淹死或饿死或遭瘟疫病死,只剩下他一人。我们一家见他瘦骨嶙峋,可怜得很,又好似憨厚朴实的样子,就答应他留下来做了米铺伙计。谁料想,我们竟是引狼入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