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盐铁之论,带阿亮入军营(2/3)

“反正我们的盐成本更低,售价也更低,不愁没市场。”

“不是使君与民争利,而是民要让利,使君无奈为之啊!”

相对于用强制手段,郑平更喜欢用利益驱使的方式。

与民争利?

谁让你们这些盐铁豪商的工艺水平太低呢?

想要高工艺?

那就来买州牧府修建的盐坊吧。

不买?

那就对不住了,一切交给市场来决定吧。

虽然郑平并不懂后世的盐铁工艺,但这并不影响郑平将存于这个时代的工艺进行收集整理。

至于会不会有藏私的情况?

当然有!

当初郑平找左伯购买左伯纸工艺的时候,左伯同样有藏私的想法。

但郑平是谁啊?

大儒郑玄的次子,拿郑玄的名头来互换利益的事,自幼不知道干了多少回了。

一句“有没有兴趣,拜入家父门下”,足以令这些青州掌握了工艺的士民百姓恭恭敬敬的将郑平请到上位。

青州本就传承有大量的工艺,郑平能得到左伯纸的造纸工艺,自然也能得到盐铁的制作工艺。

这工艺多了,自然就能相互印证改良,集众家之长。

即便没有系统造,郑平也能拿出让青州的豪强士族们万金难求的工艺。

这便是北海郑氏的底蕴!

刘备感慨道:“显谋,这次又要拿出你家中的藏书来替州牧府谋利了。我实在是惭愧啊!”

若是刘备不提盐铁,郑平完全可以不用拿出这家中的私藏来。

对于一个豪族世家而言,能以文字传承记载的知识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

郑平不以为意:“在青州修建盐铁坊,本就在我的青州发展计划之中,早晚都会拿出来的。既然使君问到了,我就顺口提一下。”

“待得秋收之后,就可以开始推进了。”

“如此,刘治中处使君也好回复了。”

又聊了些军政事,郑平起身离开,来到学堂寻诸葛亮。

“兄长来寻我,莫非又要出去游说了?”

“这次游说谁?冀州牧还是兖州刺史?亦或者荆州刺史?”

诸葛亮兴致勃勃。

上回去幽州跟着郑平游说公孙瓒和刘虞等人,让诸葛亮受益颇多,眼界大开。

回到临淄城后,诸葛亮对应《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更有兴趣了。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们那纵横捭阖、口若悬河的风采,更是令诸葛亮着迷。

要成为一个策士,这最首要的就是见多识广。

一部分阅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但一部分阅历就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获得。

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

郑平羽扇轻点诸葛亮,笑道:“就想着往外跑,这求学要脚踏实地,切忌三心二意。”

诸葛亮摸着头:“兄长,我怎么就不脚踏实地了?学堂里的课太简单了,不如让阿亮跟着兄长如何?”

“阿亮可以给兄长当书佐。”

郑平轻笑:“《孟子.公孙丑上》可曾读过?”

诸葛亮不假思索:“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兄长,阿亮只是去当个书佐增长见闻,又不是要荒废学业。”

郑平眼神中微有赞赏:“记得倒是挺清楚的。但最近并没有要离开青州的计划,所以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诸葛亮顿时有些怏怏:“那兄长来学校寻阿亮作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