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有辫为难民,无辫为顺民(2/2)

很简单的早饭——一锅鱼虾粥。

说是粥,锅里鱼虾倒是挺多,米粒却是不见几个。

这是因为清廷的迁界禁海导致明军严重缺粮,且无法从陆地获得补充。

所以每餐基本都是食海里鱼虾,难得吃到大米蔬菜。

由此也导致张煌言部明军将士有不少人看起来都是病怏怏的。

王五怀疑败血症可能在张部有较高的发病率。

“耀武来的正好,尝尝这海里的鲜味。”

总兵郭法广笑呵呵的起身舀了一碗粥递到王五手中,王五也没客气随手接过“咕嘟”先喝了一口,立时觉得味道无比鲜美,食欲大开之下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吃了起来。

见王五如此,参军徐元耕不由笑道:“王兄弟若跟我们这般天天吃这海里的东西,怕是难以下口了。”

这倒是实话,纵是天天澳龙、象拔蚌,也有吃腻的时候,况餐餐都是这些东西。

张煌言放下碗,看着王五及随员脑后的辫子若有所思。

关于王五降清的前因后果,罗子木昨天就同张尚书讲了,也将西山忠贞营的情况一一告知。

另外带来了韩王和洪部院给张尚书的书信。

这是张煌言时隔五年再一次收到大陆明军的消息。

消息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不好原因是夔东根据地如今就剩李来亨的茅麓山,可谓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十三家如今也仅剩李、郝、袁三家,残兵加一起也不过五六千人。

比之他这里好的有限。

不坏的原因是前番忠贞营在茅麓山取得了对清京营八旗和陕西绿营的两次重大胜利,杀伤清军不下万余,有力打击了清军嚣张气焰。

只不好不坏等于相抵消,眼下形势仍是岌岌可危。

王五见张尚书盯着他的辫子看,忙放下碗欲解释,张煌言却抬手示意他继续吃粥,笑了笑道:

“我非食古不化之人,隐忍以待时机反正本就常事,之前便有江南吴胜兆、大同姜襄、江西金声恒、王得仁、广东李成栋、山东李化鲸、潮州郝尚久等忠臣义士先降后反

你的事情子木同我讲了,既然韩王殿下同虎帅他们并无意见,我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当年隆武皇帝便曾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只要心中存忠贞,何须计较有辫无辫。”

王五知张煌言说的这些人都是甲申、弘光年间便降了清廷的明朝将领,但几年后就陆续反正,于大江南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绿旗大反正”运动,险些颠覆满清江山。

又见张煌言对其剃发并无厌恶,当下便要开口以表心意,张煌言却问了他一句:“若清廷不削藩,吴三桂亦不反,你打算将这辫子一直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