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北征(1/3)

武都,下辩。

北征关中的会议还在进行当中,听得从事郑度感叹李傕、郭汜一方汇拢的贼众有三四万人,算是个不小的数目,刘璋明白郑度这是忧心此次北征的兵力,定额只在五六万人,和关中的贼众相比差距不是很明显,也就没有十拿九稳的胜面。

其实以刘璋目前拥有一个安定和完整的益州,没有经过历史上赵韪之乱、刘备入蜀、曹刘争夺汉中、曹操迁走汉中士民、刘备征吴之败等一系列损耗人口、破坏地方的祸事,他所能掌控的人口、财富是远胜于三国时期的蜀汉,而他这次北征所动员的兵力只有五六万人,还不如蜀汉灭亡时的兵力,毕竟蜀汉灭亡时可是计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而这其中,是有多番缘故的。

自兴平元年刘璋继任益州牧以来,称得上是无岁不战,巴郡、南中、汉中、武都,一场战事连着一场战事,幕府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

虽是刘璋每战必胜、攻无不克,但以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不过是勉力支撑着这些战事罢了,州郡的府库处于空旷的情况,到了如今的建安元年,他又要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中之战,三军所能依赖的,只得是眼下在即的夏收赋税,以及蜀地豪族世家手上购来的粮草。

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也就是农业社会下,连续三个丰年,才能攒出一年的储蓄,而刘璋眼下只有益州仅一年的赋税储蓄,是万难供给十万大军征伐,是以经幕府官吏一番计较统筹下,他决定出动五六万人征伐关中。

出动五六万蜀兵北征,所需耗费的粮草辎重数目就不是那么艰难,其次五六万人,比起李傕、郭汜一方的兵力也还是有优势的,最后,刘璋自认以他眼下的军事能力,调配十万大军的话,着实有些吃力,他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能操纵起那么多的军团作战。

考虑到后勤的压力和自己的能力,所以刘璋这次北方只打算动员略胜于李傕、郭汜一方的五六万兵力。

面对从事郑度的感叹和担忧,军师中郎将荀攸安抚了一句:“李傕、郭汜一方,招诱凉州羌胡,勾结关中诸将,加之引来旧时的凉州诸将,然后汇得兵力三四万人……这三四万人,互不统属,无分上下,之所以纠集在一起,要么是如凉州羌胡受到李傕、郭汜重利诱惑,要么如关中诸将担忧明公入主关中后失却权柄,因而这些人的目标不一样,念头也是不一样,称得上是一群乌合之众、蜂营蚁队。”

“若是战局有利于李傕、郭汜,彼等尚可合兵一处,与我蜀地抗衡,若是战事稍有不利,必然是作鸟兽散、四处窜走。”荀攸针对李傕、郭汜一方的阵营进行分析,他言语淡然却是自信十足:“似这等各有异心的团伙,纵使有百万之众,亦不足为虑也,更何况其兵力尚且不如我们,何足忧也。”

“我军上下一心,群龙有首,加以甲坚兵利、精锐之师,破此贼寇,不过是反掌而已。”青年锐气的法正应和了一声,对李傕、郭汜聚拢起来的贼众他并不放在眼里,他所计较的只是如何花更小的代价去拿下关中。

在荀攸和法正的壮气下,郑度荡平了心头的忧虑,他脸上泛着光采,点了点头道:“如荀主簿和法校尉所言,却是度多虑了,似李傕、郭汜汇集起来的贼众,纵使有一二骁勇,然兵力逊于我军、军心士气低于我众,当是败于我手也。”

此处郑度念起了一桩事情,他续言道:“况且有明公前面传至关中的檄文,明明白白的告诉关中父老,这一趟只诛杀李傕、郭汜,其余归降者不问……想必李傕、郭汜所招诱拉拢起来的乌合之众中,定然有人安怀异心,意图拨乱反正、弃暗投明,只待明公大军北上,联络沟通后为我军暗子,背刺李傕、郭汜二贼。”

郑度展望了一个美好的念头,他认为在刘璋只求诛杀李傕、郭汜的情况下,除却脑袋蛮憨的凉州羌胡,于凉州诸将和关中诸将中,未必不会有人跳出来做反,响应蜀兵的号召,拨乱反正。

“暂且观之。”刘璋应了一声,他没做肯定、也没做否定郑度的揣测,只是打算先观察观察。

不过以刘璋脑中的思考结果,郑度的言语大差不差符合他的推断。

在他以大河、泰山起誓只诛杀李傕、郭汜的情况下,凉州诸将和关中诸将之中,未必人人都愿意跟着李傕、郭汜一条道走到黑,自然是会有一二名心怀二心的人跳出来,只是眼下他还没有倾动大军北上,所以追随李傕、郭汜,但心存犹疑的将领就还没下定决心反正。

而心中意图反正的关中或凉州将领,之所以不担忧反正后遇到刘璋食言而肥的情况,那是因为当今之世誓言的神圣性了。

在司马懿指洛水起誓前,遵守誓言是为人看重的,也是做人的底线,毕竟两汉上承春秋之风,世人视信义比生命还要重要,哪怕丢弃了性命,也不愿违背誓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