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倒严告一段落(1/2)

“锦衣卫百户陈名言,拜见世子殿下。”

朱翊钧上前去,把这位二十多岁的锦袍男子扶了起来。

“舅舅,我们是亲如一家人,不必如此多礼。”

陈名言是裕王妃陈氏的四哥,是朱翊钧的舅舅。

陈名言又娶了德平伯李铭次女为妻。

而李铭是朱翊钧的亲外公,他的长女李氏是前裕王妃,朱翊钧的亲生母亲。

所以陈名言也是朱翊钧的亲姨父。

这关系,必须是心腹中的心腹啊!

两人坐下,朱翊钧开门见山。

“舅舅,你听说了东南剿倭粮饷统筹处的事吗?”

“世子,臣听说了。”陈名言答道。

“几经波折,东南剿倭粮饷统筹处在两位会办,徐文长先生和杨金水的一番辛苦下,架子已经搭起来,现在需要填充血肉。”

在朱翊钧的设想里,统筹处类似于国资委兼审计局,负责监管事宜,真正的实事还需要各大商号去做。

这些商号就是大明的央企。

“皇爷爷恩赐下兴瑞祥、联盛祥、德盛茂三家商号名字。兴瑞祥专营丝绸和棉布,联盛祥专营瓷器陶器和琉璃,德盛茂专营茶叶白糖和酒类,还赐下了海商专营权。”

陈名言眼睛一亮,“海商专营权?”

“是的,就是与东西南洋海商的贸易专营权。我们把丝绸、瓷器、茶叶卖于海商,收回白银、白糖、琉璃、铜材、粮食等,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合法经营,按律缴税。”

陈名言听明白了,关键是“合法”和“缴税”这两点上。

合不合法,皇上说了算。

你按律缴税就合法。

不缴,呵呵,那就不合法了。

“我知道,外公家产业的多交给舅舅打理。”朱翊钧的话让陈名言讪讪一笑。

朱翊钧所言的外公,包括了两位外公,嫡王妃陈氏的父亲,锦衣卫千户陈景行陈外公,以及亲外公德平伯李铭。

李铭只有幼子李瑄,不到九岁,家业必须靠二女婿陈名言帮衬帮衬。

而大明外戚,肯定会想法子往商业上钻营,找几个白手套,开几家商号,没人敢欺负,生意就成了一半。

“舅舅开有两家商号,在茶叶和白糖方面,颇有建树。我想让舅舅抽调人手,帮忙组建专营茶叶白糖和酒类的德盛茂商号。”

陈名言心里只是稍微斟酌了一下,便下定决心。

世子深得嘉靖帝宠信,父凭子贵,连带着裕王殿下的储君地位稳固。这是天下共知的事情。

不出意外,大明江山肯定会传到世子手上,只要不是傻子,都会知道怎么选。

再说他陈名言的身份摆在这里,舅舅加亲姨父,他不帮,天下人会笑他无情无义。

以后在大明封建社会里就混不下去了。

“世子信任臣,臣定当竭尽全力。”

朱翊钧暗地舒了一口气。

筹划了近一年,终于看到了结果。

当初看到皇爷爷嘉靖帝有了倒严之意,就想着如何在这场风波动荡中,为自己捞取最大的好处。

朱翊钧深思熟虑,把目标定在严党名下的胡宗宪这群务实派身上。

这些人,属于历史悲剧人物。

虽然有各种毛病,但做的事,多是利国利民。

比起裕王党为首的清流,地方大世家代表的徐阶等官僚集团,他们才是真正的大明脊梁。

大明以后必定要传到自己手里,而自己也立志要打造一个与历史截然不同的新大明。

胡宪宗为首的务实派,对自己帮助更大,必须保下来,成为自己的爪牙羽翼。

于是自己冥思苦想,抓住皇爷爷想钱想疯了的关键点,成立一个东南剿倭粮饷统筹处,作为明面上为东南筹饷,暗地里也为皇爷爷敛财的机构,把东南剿倭与皇爷爷的钱袋子连在一起。

胡宗宪在东南剿倭剿得越见成效,皇爷爷就越能理直气壮地从统筹处分银子。

世上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代价。

想让皇爷爷嘉靖帝给自己和务实派遮风挡雨,那必须对他有所回报。

祖孙之情,庇护得一时,庇护不了一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