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公主和亲(五)(1/4)

元熹帝抬起迷茫的双眼,吃惊道:“哪儿有问题,他想努力救我的命?那他为什么和朱原显联合起来设计坑害我?我是大明皇帝,谁敢真的杀我!皇四叔不敢,鞑靼人也不敢杀我。而且我对每个人都很好,他们想干什么,我都让他们干什么。可他们还是背叛了我。”

明前盯着他的脸,心里堵得慌。她强行压抑着愤懑情绪,沉默了下:“皇上,我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我觉得在此危难之际,开诚布公的说话才最明白。明前要逾规越矩了。”

“皇上您本是被称为‘万民君父’的大明天子,现在却落到了这种天地。你不觉得奇怪吗!敌军包围住你,大臣们各出主意,太监们争权夺利,连锦衣亲军指挥使也都‘背叛’了你,你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一点不对劲吗?你现在还没有发觉到是你自己出了问题,已经面临着孤家寡人的结局了。”

朱元熹的脸猛然变得阴郁极了。他忽然觉得自己面临着一个很难堪的场面。被一个没规矩的少女直言教训。

明前没有给他给后退逃走的机会,眼里跳动着火花般的光芒,声音火辣:“我只想说下现在的局势。我没有什么见识,只知道万事要以史为鉴,用历史参照现在的局势。皇上要和亲和谈,但是我记得历史上和北方民族和谈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父亲小时候教我学史,但只教了正史,不教我看野史。偏偏我是个任性的人,非常喜欢看野史。在野史中我看到了很多正史里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大宋宣和遗事》、《靖康稗史笺证》等等。还有《南征录汇》、《开封府状》、《呻/吟语》等野史文献。这些书对于前朝有一次类似的国难记载得很详细。因为书中描写的东西非常真实非常耻辱,反而使正史里不好记录下来。它说得是‘北宋皇帝钦宗年间,大金国久犯宋边,最后一次攻进内地打到了宋国国都开封城。当时金军将领的行为也与这次类似。他们围而不攻,用威摄力压迫着宋朝皇帝投降。’”

元熹帝连退两步,脸色煞白,身体颤抖得像是要晕倒了。

明前没有看他的反应,一口气地说下去:“正史上恐怕只有一句‘金军强横,打败了宋军,北宋亡国’。野史上写得清清楚楚,金军围拢了京城,没有立即攻城,他们假惺惺地宣布要与大宋君臣议和退兵。宋钦宗信以为真,命令藩王赵栩和大臣出城进金营求和。金帅宗翰说‘自古有南北之分,要想议和必须割地赔款’,并要求宋朝皇帝亲自到金营谈判。钦宗不得已只好去了。”

“汉人皇帝率领着大臣和亲王们前往金营议和,恰好中了金人的圈套。金军统帅不与他相见,命人抓住他,继续向京城的徽宗要挟。并命令钦宗写降表,设香案,命他们向北方叩拜行臣礼。当时风雪交加,宋钦宗受此凌/辱,大病一场几乎丧命。他献了降表同意割地赔款,金军却不放过他,把他继续扣留在金营做囚犯。”

“金军抓住一位皇帝,还不满足,最终他们进攻并攻破东京了。他们俘虏了两帝两后,并洗劫了整座京城的国库和全部平民的财富后,才撤兵回到北方草原。野史上记载是除了抓住五千名赵宋宗室外,还抓了十多万的宋朝百姓倡优工匠北去。北宋的赵家王朝和全国富贵在此一役中全军覆灭。北宋灭亡。”

侃侃而谈的少女转过一张芙蓉般娇艳的面孔看着元熹帝,乌黑的眼珠里透出一股愤怒和轻蔑之色,对着颤抖的大明皇帝说道:“这就是著名的北宋‘靖康之耻’,是北宋钦宗徽宗两帝灭国亡国的过程。正史上也有简单记载,皇上也读过这些书吧。但是肯定不如我读的野史更详细深刻!我父亲范勉他最痛恨这段历史,每次读起正史来总是愤恨夷寇,悔恨君王不该相信敌寇不该投降和谈,该血战到底才对。但这次清流大臣和太监们全部改变了主意主张和谈。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