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紧锣密鼓(2/4)

这一点,在杨廷和召集众官私下里商议的时候也表示了极大的感慨。

“或许只有张延龄能想到这些吧。不管此事最终是怎样的结果,不管这个人有什么私心和目的。但就此事而言,本人却是佩服他敢想敢干的作风的。这个人,确实是个有本事的。”

对于杨廷和的评价,杨一清也表示赞同。这话传到张延龄的耳朵里,张延龄一笑置之。

他做的这些事,并非是为了搏人眼球,更不是要得到什么夸奖。这是也不仅是关乎个人赚钱的事情,而是关乎历史大局的大事。张延龄越是琢磨此事,便越是充满了一种推动历史车轮前行,扭转乾坤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便也格外的投入更大的热情。

九月十九,市舶司在内城西华门外刘瑾被没收的旧宅挂牌成立。圣旨任命,由护国公张延龄代市舶司提举之职。看起来有些小材大用,因为市舶司提举官只是个五品官职,但是,和之前市舶司衙门的职能相比,此次成立的市舶司却有着较大的职权。

首先,按照张延龄的要求,市舶司独立于外廷存在,不受外庭户部管辖。光是这一点,便争论了许久。杨廷和本想让市舶司归于户部所辖,这样便可以监督插手,但张延龄岂会容人有掣肘的机会。

不过,市舶司最终还是归于内廷所属,说白了便是皇上直属。派太监前往坐镇,以确保监督行事。这也堵住了杨廷和等人质疑的无人监管的疑问。

但很显然,内廷本就是张延龄的人,自张永而下,谁不是张延龄扶持上来的。这种监督,其实也是名存实亡。

其次,市舶司衙门拥有独立的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当然仅限于市舶贸易的税收之权。也就是说,张延龄可以制定海外贸易的税额收取的比例,可以制定管理海贸船只商行乃至番国来朝商贾的条例。只需奏请皇上批准,而无需通过其他人的同意。

最后一个极大的权力便是,市舶司将拥有一支水军。从团营之中调选一批水军,组成一卫六千五百人的水军。他们是用来维持市舶贸易的正常进行,开拓航道,保护贸易路线的。

市舶司何曾拥有这么大的权力?本来是个不被看重的偏门衙门,被张延龄这么一弄,顿时显得权势显赫了起来。

自然议论也是不少,但是人家一两银子不向朝廷要,全部自筹银两。造船养兵等等事务都不让朝廷出半点力,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但如此,张延龄上缴近三十万亩田契给朝廷,发动勋戚之家退田归民的行动也是引发了朝野的震动。本来退田这种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勋贵们主动的,这帮人的德行谁人不知?但是张延龄却做到了。

相较于刘瑾之前的大张旗鼓的清屯收税,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一地鸡毛的改革而言,张延龄闷声不响,谈笑间便完成了这件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