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莺,小盛,刘得福(2/2)

有婶婶就说,“如今四丫撞了大运,找到了好人家,瞧瞧,身上这衣裳是新的吧?”

“这布可是好布,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那天看见清莺妹子带着四丫头去镇上买的成衣,又买了好些个布,说是以后慢慢的给她做衣裳。”

这可把大家羡慕的不行,但是也夸两口子做的好。她们这几天来帮忙,人家好吃好喝的招待,顿顿是有肉的,带着孩子来也不嫌弃,能吃多少吃多少,一点也不觉得她们带太多的人来了。

倒是吃了两天,她们自己不好意思,摇着头道:“可别再买肉了,这几日把咱们一年的肉都吃光了,你们是好心,我们却还是要脸的。”

清莺就觉得这里的村民很纯善。人多了就是好,房子很快盖了起来,五六个屋子,一个给小水,一个她跟小盛住,还有一个给刘得福,剩下的两三个做厢房,有客或者是其他的时候住。

她和小盛又带着小水去了一趟镇上,买了很多吃的用的回来,凡是能买的都买了,一点也没有路上她说的省银子。

根本省不下来。

她晚上回来算账的时候就说:“咱们以后呀,还得要少买点东西了。”

小盛好笑的摇摇头,“你放心,银子肯定是够的。等明儿个,我就去买地,到时候雇人种地,咱们就不缺粮食吃了。还能卖掉一些,这也是银子。”

“我再去做点小生意,不就行了吗?反正咱们就一个孩子,将来给她准备点嫁妆,也就好了。”

清莺想来想去,也觉得好像是这样。实在是走的时候刘太监也给了一笔大的,放在外面已经够用了。

她就真的没有再担心起来。而是又开始操心起小水读书的事情。她道:“读书才能明理,咱们家里不缺你干活,你只管读书就好。”

小水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读书。她又开始恍惚了。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而清莺和小盛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日子。早上日头出来的时候,两人起来干活。小盛出门去买地,又把家门口的地收拾了出来,然后种上了菜,清莺就负责做饭。

其实说起来,做饭大部分时间还是小盛在做。小盛从杨太监的手里面可是学了一手的。

小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饭,她问:“阿爹,我可以学吗?”

肯定是可以的。小盛教她做饭,却并不让她下厨。

“学一学是好事,但是你还小,只管读书就好,不用做饭。做饭是阿爹的事情,你阿娘就喜欢吃阿爹做的饭。”

小水欢喜的笑了起来。村子里面的人都说,她这是遇见了菩萨,她也觉得是。

有一天,她问阿娘,“你当时为什么决定要带我走呢?”

清莺就想了想,道:“没有什么缘由。就是觉得你合眼缘。”

她摸摸小丫头的脸,“其实,你对我和你阿爹而言,也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有了你,我们两个也更加没有遗憾。”

小盛但心结就是不能让她有孩子,如今他们有了,他的心结自然就没了。

如今的日子,她和小盛都很满意。

又过了两年,两人在这个小村庄里面彻底的住了下来。小盛也没有再出去跑生意,而是开了村学,教起了书。

他也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厉害的先生,只教人读书识字。

家里面穷,也不要他们的束脩,人来了就读,人不来也不要紧,孩子们各有自己的命运。

他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来读书。但是渐渐的,这座村学把邻近几个村的孩子都吸引过来读书了,他不得不又扩了一个屋子。

就是县太爷也听说了他的事迹,亲自跟他吃了一顿饭。

小盛那天还挺高兴的,他对清莺说,“没想到,被人尊着的滋味是这样的好。”

他很从来没有喝醉酒过,清莺还是第一次见他这种模样。她闷笑出声,一边让小水去打点热水,拧下毛巾,她接过来给他擦脸,然后就见他抱着她的手不放,呜呜呜的哭起来。

哭一声就喊一句清莺。清莺哎了好几声,最后也不应他了,只坐在他的旁边笑,笑着笑着,突然也跟着哭了起来,他们两个人走到如今,实在是不容易,如今日子过得这般好,他哭,她也想哭。

小水就坐在一边看阿爹阿娘哭的厉害,倒是不害怕。她知道两个人是高兴,喜极而涕这件事情,她也在遇见阿爹和阿娘时做过。

于是就静静的看着两个人哭,谁知道哭了一会儿,阿爹又耍起赖来,拖着阿娘抱着她睡,她就出来了。

她想,他们三个人,应当算是世上最幸福的一家了。

后来过了几年,她也长大成人,嫁给了阿爹教的学生。

两个人是青梅竹马长大的,成婚之后,她操持家里,又生了孩子。

孩子都顽皮,回了家就去阿爹和阿娘那里闹翻天,玩起来没有一个轻重,常常把家里的笔墨纸砚翻的到处都是。

阿水要骂人,阿娘还劝着。她狠狠地打两个孩子手心,把他们打的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就斜跨着个去读书的小布袋。里面装了外祖父和外祖母给的好吃的,有枣糕,藕饼,还有麦芽糖。

装了满满一袋子,两兄弟你牵着我,我牵着你离家出走了。

半道上,却碰见一辆马车。马车上面下来个老人,瞧着和蔼可亲的。

老人家问,“这里可是平家村?”

大的点头,拿出一块枣糕啃:“是呀,你要找谁?这里面的人我们都认识。”

老人家在他的枣糕上面看了几眼,道:“你叫小野对不对?”

老大手上的枣糕就差点掉下去。被一个陌生人叫出名字,他也没有吓住,而是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下老人家,问他,“你是不是从京都来的呀?”

老人点头,老二也明白过来了,大声的喊起来,“老祖宗,你终于来了,外祖父和外祖母等的你好苦呀!”

刘得福被这一句老祖宗喊得笑得合不拢嘴,叫车夫把两个小孩子抱上马车,道:“走吧,走吧,你们带路,老祖宗想你们也想的不行。”

两个孩子却还不想回去,一人一手拉着他的袖子,撒娇:“阿爹阿娘会打人。”

刘得福还是第一次被孩子这样缠着,这种感觉实在是新奇,便对这两个第一次见面的孩子十分喜欢,拿出自己在路上买的小东西给他们,“你们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喜欢的都可以拿去。”

两个孩子就真的全部拿走了。他们都喜欢。

但是拿了这么多东西,两个人也是不好意思的,就把手上的枣糕藕饼都给刘得福吃,“老祖宗,这是我外祖父做的,可好吃了。”

刘得福就拿了一块尝,然后点了点头:“跟以前的味道一样。”

小盛以前学着做枣糕的时候就给他跟杨太监尝。刘得福吃着枣糕,叹了一口气,“如今真是熬出来了。”

小盛做了外祖父,他刘太监也被人叫了一句老祖宗。

马车走起来就很快,很快就到了家门口。两个小的先坐在马车里面喊老祖宗来了,清莺一个人在家,见了刘得福,有一瞬间都没有反应过来,然后才激动的笑着给他磕头。

刘得福:“……”

还别说,真有些不习惯。

他赶紧把清莺给扶起来,清莺就让人去叫小盛和女儿女婿回家。

清莺:“自从接到信要来,小盛便时不时就去城门口等,他不在的时候,还特意找了人看着。”

刘得福点头,“在城门口遇见了,要带我来,我就把车夫辞回,跟着他来。”

“正好在路上遇见了这两个小子。”

清莺便道:“是我跟小盛养的孩子生的,待会儿他们都来了,给您磕头敬茶。”

刘得福一听这个就笑,“在……里面的时候是个没亲的,谁知道一出来,好像什么都有了,儿子,媳妇,外孙女,外孙女婿,曾外孙……”

他说话不紧不慢,一点点的把这些人都数出来,然后就笑了,“合着现在我子孙满堂呀。”

清莺也跟着笑了起来,“一直盼着您来,如今终于盼来了,屋子一直都是给您留着的,小盛按照您的喜好布置好了屋子,开门便可以看见山。”

刘得福便去看屋子,一边看一边满意的点头,“对,我就喜欢这种。”

他坐在屋子里的椅子上,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侧,对清莺道:“你就不用帮我收拾了,待会儿小盛来,我告诉他怎么摆放。”

然后从袖子里面拿出一封信,“这是……那位让我带给你的,你看看。”

清莺捂住了嘴巴,喜极而泣,“我就知道娘娘没有忘记我。”

屋子里面也没有别人,刘太监刚开始还谨慎,听了她这句话之后笑着道:“是,娘娘一直记挂着你。”

他感慨道:“咱们这辈子,也算是碰上了好主子。”

不然哪里有如今的日子。

清莺就躲出去看信了。信上面说,娘娘如今过的很好,就是偶尔有些无聊,想到曾经,也觉得不可思议。

她说:“还记得第一次见你的时候,其实我的心里面还有些警惕,就怕你是来抢我位置的。”

这些话娘娘从来没有跟她说过。她也随着这些话,想起了曾经的事情。

很久很久之前,她好像每一天都活的不安稳。这种日子离她实在是太远了,久到她已经想起从前的时候,只记起了那一日出现在这座小村庄上,遇见了小水。

她抱着信慢慢的哭,小盛回来的时候正好看见,也顾不得上说太多,连忙问:“怎么了?”

清莺就擦擦眼泪水,推着他往里面去,“爹来了,我没事,娘娘给我写了信,我正感动呢。”

小盛就舒了一口气。他赶紧进去,人还没到,声音先到了:“爹!”

刘得福一转身,就发现小盛跪在了地上。他好笑的过来:“快起来,好不容易见面,别跪来跪去的。”

他道:“来,替你爹把这些东西收拾收拾,以后就要在这里养老喽。”

当天晚上,一家人吃了个团圆饭,刘得福晚上以为自己会睡得很晚,也睡不安稳,但是一躺在床上之后,却直接睡了过去。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起,有孩子在外面来来回回跑动,笑的咯吱咯吱,他打开窗户一看,发现是两个孩子已经起来了,正拿着竹竿在那边敲枣。

见他把窗户推开,大的跑过来,“老祖宗,你醒啦,我们打了枣,你要不要吃?”

刘得福刚要点头,小的就说,“外祖母说,老祖宗起来是要吃肉的。家里还做了好多肉呢。”

大的不服气,骂道:“那又怎么样,外祖母还说不能只吃肉,还要吃萝卜!”

小的就要说话,刘得福立马说,“吃,都吃,老祖宗一起吃。”

孩子们这才罢了不说话,然后扭着屁股来他屋子里说话。

清莺和小盛在外面听着只笑不说话,然后道。

“咱们心眼算能安了。”

刘得福就在这里安下了家。

安家之后,他经常这里走那里逛,在村子里面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主要是走到哪里,哪里就叫他一句:刘老。

这个称呼是刘得福听过的最好听的称呼。他每次都会乐盈盈的点点头,“哎,你这是往哪里去?”

“吃了吗?”

“喂猪了吗?”

因为这个称呼,他对小盛也满意的很。因为大家之所以称呼他做刘老,是小盛做了这么多年先生的缘故。

刘得福的身子虽然不算是顶顶康健,但是比同龄的老人又好一些,在村子里面走时,还会被人问起长寿的秘诀。

刘得福笑着道:“还得要心宽,这人啊,就不能时常生气,心宽了之后,便什么都畅通了,人也活的久。”

老人们坐在一起说话,旁边的孩子们坐在旁边听。刘得福会随身带点吃点,用手巾包着,时不时就给孩子们一点。

他如此讲究,倒是让身边的人有些不自在,他没来之前,村子里面有一个年龄大的阿爷被人尊称为老祖宗,他来了之后,老祖宗的名字逐渐被刘得福夺了去。

于是便心里不是很痛快。每每有人打听小盛住在哪里,顺便提起他那位也很有学识,周身气度非凡的爹,这位阿爷总是撇撇嘴巴,“那个讲究的小老头啊。”

他指指,“山前面那座宅子就是,最大的,青砖瓦片,看着最好的就是。”

刘得福得知了自己的外号:讲究的小老头,也没有生气,只提着酒过去找他喝,“咱们年岁相当,咱们两个才能说的来。”

那阿爷喝了刘得福的酒,满意的很,“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喝得这般好的酒。”

他留了半瓶子,晚间偷偷的喝了,喝完之后,谁知道当天晚上就去了。

刘得福:“……”

这酒倒是喝出了人命。

好在对方也是讲理的人家,道:“本就是年岁大了,临行前还喝了您的酒,没了遗憾,也是好事情。”

刘得福却过意不去,将自己的好酒都给了他陪葬。那家的儿子见了,连忙阻止,“这也太过于贵重了。”

刘得福摇头,“他也是个讲究人,既然喜欢喝,便喝些好的。”

那家的儿子感谢不已。

等到阿爷葬了之后,刘得福恍惚了几日,然后就开始写信了。

人的年岁大了,谁知道自己哪天就走了,没准就像这个人一般,好生生的,一夜之间就没了。

就睡了一觉。

他这辈子啊,没有任何遗憾,该有的都有了。

身份,地位,金钱,儿孙……他都不缺。

他写好了信,两孩子进来,见了好奇问,“是要寄到哪里去?”

刘得福笑了笑,“京都。”

京都的人,会给他一杯酒遥祭。

能得陛下一杯酒拜祭,他刘得福这辈子真是比任何人都强。

刘得福将信收好,然后又讲究的用手巾掏出糕点,“吃吧,吃吧,老祖宗不会告诉你们阿爹阿娘的。”